時代改變了..
過去一望無際的田野,現在卻是有越來越多的豪宅…..
講到作穡,我並不懂。但父親離開我們之後,留下的幾分田坵便由我們接手繼續..不在乎收成如何,只知道以務實的心讓精神延續….
以前常聽起父親談到古早作穡的往事,回想起來心中也有多處的感觸,即便自己並未走過那樣的時代。
父親守著這片土地一個多甲子,從人力、獸力農耕到機械化取代,他一路全部走過,只是當聽他老人家訴說過去時,雖聽得津津有味但卻也無法親身體驗….
牽牛吃草的時代
以前田裏插秧前的翻犁全靠的是『水牛』,用牛拖犁慢慢的進行翻土的工作,而且以前的田坵也不像現在規劃的好,有時一區多達數分地,所以 一兩 個小時,或許用牛耕作才繞個兩圈而已,而且在翻犁後還要用”刈白”及”那銅”進行田壤的整平。話說工序一道一道,用牛耕作可見需要多少耐力。而農閒之時,牛隻可不像現在的機械設備,可以靜靜的待著不用管他,每天早晚都得牽著牛去吃草….在典型的農業社會中,或許是為常態..大家也都習以為常….
對那些古時的農具,也許得走訪一趟”蘭陽博物館”才能再拾起父親曾經講過的..『牛擔』、『犁』、『刈白』(刈耙---說以前這種碎土的農具人是要站在上面的,而且有危險性,一不小心會割傷..而且傷口不小)、然後是『手白』(手耙)、還有『碌碡』(以前父親特別強調這是一個剖面像楊桃的農具,是用來輾土整地用的),諸如此類種種,全都只能由身經百戰的老農---父親的口中引述。到了民國六十幾年後,農耕便開始有了機械化,印象中家裡便開始有小鐵牛可以輔助耕作。
手把青苗插滿田
完成整地後的插秧,是利用『線車仔』在田裏劃出經緯向的線後,然後由『佈田』的人一字排開,拖著載滿秧苗的臉盆開始後退將秧苗插至經緯線相交的點上,沒看過以人力佈田的景象,或許便難以了解:
手把青苗插滿田,
低頭看見水中天,
心境清淨方自在,
原來後退是向前。
這一番道理。
我年幼之時還看過『線車仔』這玩意在田裏工作,當時對著這個有很多車輪的東西還很感興趣,只是農忙之際,戰戰兢兢的大人可沒有閒暇讓小孩子下田玩耍體驗…..
換工互助
不是機械化生產的時代,不論是插秧也好或是收割也好,都是用”換工”的方式完成的。今天我去幫你家的田插秧、收割,明天便換你幫我。一工換一工,不同的是主人家在插秧時,要負責褫送秧苗,如果秧苗趕不及給”佈田”的師傅插植的話,恐會拖工,到時工作無法完成,隔天再來的話,就得付工錢了,以前曾聽父親講過,早期的田埂不像現在用的是混凝土製的,插秧時用扁擔挑起”秧仔”走在薄弱的田埂上,因趕不及前線插秧的速度而心急,卻又負重走在難行的田埂路上,一邊走行一邊滑落,精神及體力的負荷兩者皆劇。同時,主人家還得一大早起床至田裏的秧床,先用剷刀剷起秧秥,否則人力不足的條件下褫送秧苗肯定不及。這種互助講得是誠信、人情,同時也得靠老天的幫忙….主人家除了負責特定業務外,最重要的也要準備大伙的茶水及點心….這便又讓我想起用扁擔挑起裝滿點心的米蘿到田邊的記憶……
踩水車
水稻需要灌溉,早期田渠引水灌溉不易,需要使用額外的動力才能打水,那時不像現在有所謂的引擎抽水機….靠的是以純人力踩水車供水….農家的孩子是最常被差遣去踩水車的…田坵面積大的話..有時踩上幾個小時稀疏平常…..
所以我認為那些走過早期歲月的先進前輩們,是最具有耐性耐力的….堅毅的性格在他們的身上表露無遺…..
挲草 (除草)
以前的農耕,或許稻作品質不像現在那麼良好…..但我肯定一定沒有那麼多的農藥。也因如此,靠的也是人力除草…..跪行在田裏..頂著烈日….或許還要在屎糞堆中前進,然後用手抓取田間稻行中的雜草…並且一一的將野草塞入土裏,除了抑制田草的成長外,還要使之化為養份滋養稻作。搜草不是只有一次而已….而通常也都只有做自家的,所以也算是耗時辛苦的工作…..
現代的人好命多了….那些走過歲月的老農,現在想起來有的還記憶猶新,甚至有的還心有餘悸呢…..!!
收成刈稻時
小的時候還有印象家裡收割時的景象….那個年代一樣是用”換工”的方式完成這個水稻種植重要的工作,猶記得一堆人在田裏,有的用鐮礪仔割取稻子,然後有的人要捧著割下的稻子到『機器筒』摔穀….以前『機器筒』是用腳踩的,但我小時候記憶的,已是用一個小引擎帶動的….。『機器筒』在田裏無法自行移動,全都得由工作的人拖拉前行,『機器筒』的底座有類似像雪橇的結構方便在田裏移行….。刈稻..可以說是最辛苦的工作,尤其在盛夏時節,頂著大太陽在田裏拼命,汗流夾背,對抗高溫….。也更輝映出『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這句千古銘言…..
曬穀
那些『耙骨仔』及『大拖』早已成記憶…好久沒見她們的蹤跡了…..
炎炎夏日,在大稻埕上,農家舖曬著辛苦收成的穀子,除了定時間的翻耙外,夏季時節,還得當心午後雷陣雨,頂著大太陽辛苦的翻曬稻穀,若被『西北雨』一淋,可就得重頭再來,絶對不會有任何清涼之意…..
然而,在曬完稻榖後,也要繼續進行篩穀的工作,否則交到農會去的話,若雜質或空穀太多,輕者扣錢,重則拒收…..
以前家裡還有一台木製的『風鼓仔』,但自小的印象中好像從未使用,用來篩穀的,是比較進步的『篩穀機』(抬榖仔機--搖擺式篩選機),上面有一個大漏斗,下方則是由馬達帶動連桿的篩網架(抬仔),然後最下面靠近後方也有一個由馬達用皮帶帶動的風扇…用風吹送的方式分離較輕的穀粒。
完成篩選的工作後,接著便是裝袋秤重,100斤一包,從早期的麻袋到現在的塑膠布袋,這也是個粗重的工作,在農會倉庫沒有收濕穀以前,農家幾乎都是以這種模式作業。以前家裡窮…..曾聽父親講起當年為了貼補生計到米倉『打穀』的故事,想到那段往事,心中的不捨及心酸便油然生起…….。
那是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農業時代,現在精緻農業以先進的機械化設備改善農耕品質及效率。插秧….由輕盈的『佈稻仔機』完成,談到雜草抑制,現在有更精良的化學藥劑,就連和稻子屬同種的『台灣稗仔』也都有專用的農藥可以剷除。
翻犁整地、輾土坆平,全都交給『拖拉庫達』(曳引機-Tracker)就好,一次搞定。而且配備專用附件的曳引機還可以負責『造畦』及『收草』,用途多元。到了收冬,『刈稻仔機』(聯合收穫機)可以輕鬆的完成工作,從扶起導正到割取,再輸送到脫穀筒脫穀以及斬草一氣呵成。
當然農業機械也非直接躍進到現在這個階段。印象中,早期的插秧機便是以人在後操作,同時插秧行數了了,而後才慢慢進展到人在上方駕駛台操作的高性能機械。而割稻機也是,早期的割稻機駕駛室是露天的,常見仲夏之際,割稻機會撐起一枝大陽傘在田裏走來走去,而且脫穀後也需用布袋將稻穀裝起來,猶記得每次割稻時,總是得在割稻機繞行一圈丟下幾包稻穀在田邊時,趕緊下田扛運上來,然後累積到一定的負載量後用『久保田』牌的小鐵牛拖著『liaka』(拖車)運穀回家。現在的割稻機先進多了,有儲穀箱,累積到一定的量後,用砲管輸送至在岸邊的車輛即可。最重要的是---封閉式駕駛室,有冷氣吹而且是電腦化的操作……..,耕耘機則由最早的小鐵牛演進成『三腳仔』,接著才是穩定度較高的曳引機,而且最初的曳引機耕犁的寬度也有限,慢慢才進展到現在的能力。
時代變遷人也僅能順天,科技的進步是人類用來改善生活品質成就美好未來的方式,但事情也總有一體兩面。
那些早期的農耕手法,那些頂著烈日汗水淋漓的日子,現在已不復見,在老農的內心,那是一段永遠都無法磨滅的記憶……即使現在要再體驗也沒有機會了…………….
一個有關台灣早期農耕農具介紹的網站: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2800037/life/life_03/life_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