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在很早以前曾經有一個公司的資深幹部詼諧的對我們談到發電廠的發電流程,那時我們都還是發電業的新鮮人。
他說:鍋爐燒蒸汽出來,蒸汽推動一個長的像風扇的東西,然後這個"風扇"會帶動發電機,於是電出去.....錢進來。
這簡直是太容易了....這樣就能發電了..而且重點是這樣簡單就可以賺錢了....我想或許有人當下可能會有念頭經營電廠..畢竟好像很好賺......
不過在知道電廠設備的設計建造後..才會了解"何謂高風險,高利潤..."
因為建造一座發電廠真的不是簡單的事...如果以台灣60萬千瓦的機組..單一機組造價少說也得100億,這還不包括輸電設備及其他非直接相干於發電的開銷。而且全世界的煤炭或石化燃料來源吃緊...成本一向高居不下,因此光要運轉一個機組所耗掉的燃料費用就己經是天文數字了...更別談發電設備之後的養護成本..所以.雖然賣電是好賺。但仍然也得步步為營才行...否則光要養電廠的設備和燃料的費用...就足以拖垮利潤。
電廠大多以24小時持續的運轉生產為原則,因此操作的人員也必需排班以滿足機組運行的需求,這跟大多數的傳統生產工業其實沒啥兩樣,不過電廠和其他的傳統產業有一不同之處..便在於電廠的產品無法像其他的成品一樣可以"儲存"。所以,只要機組無法運轉,即表示公司沒有盈收。也因此,操作的人員需要對機組設備的條件有足夠的認識以在各種條件下滿足機組發電的要求,可別操作錯誤而把機組弄"跳"了....這可承受不起。
然除了操作的人員外...設備維護的人也是常被追著跑的。如果因設備的問題導致機組不能發電,從事維修的人便是日以繼夜的搶修,往往做到忘了晨昏,而看日出也早習以為常了。有些人會為了某些特定的日子特別早起然後癡癡的等候東方的太陽冉冉升起,不過這對我們而言,則是千百個不願意,然有時倒可以安慰自己一下,""有機會可以享受這種美麗的自然奇觀""。
當然平時把設備照顧好也是維持可靠度的重要法則,如果設備常有非預警性的問題產生,維護的團隊老被這些問題追著跑,便代表了設備的穩定性不足,連帶的便是維修單位被操的人仰馬翻。
電廠還有一個特色,有的設備的工作環境會讓人永生難忘,有的人卻也能樂在其中,成天與煤/灰/油為伍,是電廠主要的生態,和水泥廠比較相似度極高,但僅止於燃煤火力電廠有此特點,其他核能、風力、水力、天然氣等發電廠的性能則各獨成一門,需要經歷才能有所感受。
發電廠的直接生產人員其實和眾人所聞晶圓產業一般,也遭受著很大的工作壓力,如同剛所提到的,電力無法儲存,機組一停便沒有收入,爭取時間將機組投入生產便是壓力的所在。
另外,有一句當想的英文我個人覺得不是很適用於發電廠,"Have a nice trip..",我們常說的祝您旅途愉快....但電廠跳機我們也叫""TRIP"".....所以還是別說"Have a nice trip"的好.........
以下的相片就是傳說中長的像電風扇的玩意兒....別看他這樣一副很粗俗....可是貴的很的......而且很大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