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農地耕作整地,第一步便是翻土,而使用的工具便是『犁』,一個猶如鏟刀一般,可以將土翻覆的農作工具。
講到『犁』,家裡有個年紀約莫『而立之年』的『犁頭』,是父親很早以前購置的。雖然在那個年代,工業科技並不如現在發達,但仔細觀察當時生產出來的農具,其實處處是前人智慧的累積。
首先,我們來看『平移』調整........
給小鐵牛拖行的犁,有一個”四連桿機構”,運用簡單的四連桿機構,並以連結鐵牛拖座之處為『地桿』,即可使這四連桿機構做平行的擺動,這可以使得犁刀進行”平移”的動作,而不會因進行軌道的調整而間接改變犁刀與前進方向的夾角或傾度。
進行犁刀翻耕軌跡的”平移”,主要在於要進行田埂邊的翻土作業,鐵牛無法靠近或橫跨田埂,因此可以使用偏軌平移進行翻犁軌跡的調整。
類似這樣的四連桿機構,我們最常在大巴士的雨刷看見。而在農具上看見這樣的巧思,更讓人佩服設計者的鬼斧神工。
再來,犁還可以調整翻土『深度』.........
藉著調整螺絲改變犁弓角度,犁刀的攻角亦同時變動,於是乎,犁刀鉤翻田土的深度即行改變。至於深度的取決因地制宜,除了考慮農作物的特性及土壤性質之外,還要評估深土翻耕時鐵牛的動力是否足以拖行犁頭。
犁刀下方有一『犁橇』,其作用猶如舵一般。在犁田時,可以保持犁頭的直行性,不讓外來的負載影響犁刀的行進方向,同時又具有承受垂直負荷的任務,防止犁刀鉤犁土壤時產生的垂直分力使犁刀越陷越深。但若犁刀深度調整過度,會造成犁橇無法適當坐在田土上,如此犁頭便容易生偏擺的問題。
最後一個可調整操作的是『翻犁傾度』............
那個外型長得有點像魷魚乾的犁刀是犁的核心。而利用簡單的迴轉操作,改變犁刀的側傾角度,便能輕易的變換翻土的方向及田土翻覆的程度。這樣的操作主要還是決定於土壤的性質 (比如土質、黏性及乾濕..) 或作物等 (如水稻、花生…等)。然而通常搭配鐵牛的行進速度,也會改變翻土的程度,因此,可由兩方面進行取決翻土的操作。速率或傾度…
總而言之,不管是那個部位的操作,端視於操作者對農務的需求。只能說,迎合需要,適時改變。但若不經思索,便無法將前人的智慧發揮盡緻,必然事倍功半………。
平時外觀看似不起眼的農具-----『犁』,還真是一個頗有複雜設計的玩意兒…..,雖然現在要用到她的機會並不多,但下次當她重現江湖時,別忘了她最初的設計好將她發揮得淋漓盡致。
『平移』調整的”四連桿機構”
”四連桿機構”的調整桿....還有一個台灣農業機械的銘牌哩..
『深度』調整..犁弓..
『深度』調整螺絲..改變犁弓的角度..
『犁橇』....一個無名的重要角色...
『翻犁傾度』的調整桿..
犁的核心-----犁刀.....外型長得有點像魷魚乾。
犁,Plough..